什么是佛教?佛教的精髓是什么?
佛教简介
佛教与基督教、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。
佛教是佛陀的教育。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,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,成就菩提(觉悟)之道,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。但同时,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。
佛教的精髓是什么?
佛教的精髓即佛教的一心。
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:真如、自性、法身、实相、佛性、法性、如来藏、圆成实性、本来面目、本地风光、大圆镜智等。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,不可思即禅宗的“动念即乖、心行处灭”,不可议即禅宗的“开口便错、言语道断”。
在此,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:“心是无形相的,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。大凡用来比喻心的,都是不得已,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,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,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。
试举一例,譬如以镜子比喻心,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,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,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;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,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;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,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。
圣人的心常寂常照,寂则一尘不染,照则遍觉十方。此心既不住内,不住外,不住中间,三际空寂,而又无所不住,无物不照。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,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。究极而论,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,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?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,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。以此类推,或以宝珠喻心,或以虚空喻心,无论用哪一种比喻,其道理都是一样的。
佛的定义
“佛”是无量诸佛的通义,是广义的。我试将“佛”的定义如下:
“佛”是一个理智、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。让我重复一遍:“佛”是理智、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,换句话说:佛是大智、大悲(或谓全智、全悲)与大能的人。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:佛不是万能,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,他只能教导我们,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。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,或判我们入地狱。要为“佛”下一个定义,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简单地说,佛就是“觉者”,“一个觉悟的人”,“觉者”由梵语音译为浮屠,佛陀等,佛是佛陀的简称。也许更明确一点,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。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,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,就是说:佛是一个自觉觉他、觉行圆满的人。换句话说,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,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,而这种自觉(觉)和觉他(行)的工作,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。
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
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
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
一切重罪悉解脱
图文皆来源于网络,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!
佛学的本质是什么,看完恍然大悟
图片来源:凤凰网佛教 摄影:唐中
佛学的本质,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。约分四段:
一、有情无始缘起事。 有情者,即有生命的生物。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,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,其实不然。假使问,物质谁造的?神是谁造的?均仍不能解答,则仍必归之于无始。故佛学直从有情生命而曰无始。然显现其生命者须有藉乎缘,缘即是合乎生命显现的关系条件。
二、诸法唯识变现事。 佛学以万事万物之事理曰法,但这一切事理,悉是唯识所变现。唯识变即是事,唯识现即是理。这识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八种,以阿赖耶识为根本。万法约分二端,即各别事与共通理。常人知识上,只有错或不错之共通理,至于个别事,非佛学的现量智不能证明。
三、人生无我所显真理。 由前明白了有情无始缘起,在佛学上即名人生无我,谓人生之现起,由多缘会合而组织成功的。如化学谓十五种元素,生理学谓生理机关及细胞组成,佛学则谓五蕴四大三十六物合会而成。且成人时亦刹那变化,念念生灭,如旋火轮连续不断。知生时已早灭,未生在未来,此中无有我可言,故云无我。如化学谓十五元素或细胞等,因呼吸之间已转变无量,在此呼吸相通的元素中,觅我了不可得。若元素是我,则元素遍宇宙,全宇宙皆是我,不是,则全宇宙皆不是我。那么我究竟是什么呢?就是前说的无始缘起。明白他是缘起的无始无终的,这就是所显真理。
四、宇宙无实所显真理。 实有自体曰实,宇宙诸法在事实上皆唯识变现。而实事不是平常人所知得到的,不是思想言说可以表现的,一落思想言语,即合于伦理的范围。如曰杯子,则全世界所有之杯皆包其内,只是人心上共同之理。全宇宙的事是唯识变,识变则无实体存在。往往有一般人追求他的第一因,终不得结果。今明白是众缘而成,即众缘亦不可追,上上推之无始,下下追之无终,即当下一刹那,明他是依众缘起,即是所显的真理,即成无障碍的法界。一微尘遍全宇宙,全宇宙摄一微尘,若觉悟到此,即证得大自由大平等的大安乐。
文章摘自太虚大师《佛学概论》
相关问答
佛教是干什么的?(求助)_沪江网校知识库
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。相传公元前6—前5世纪时由释迦牟尼所创立。宣扬因果报应,轮回转世,虽主张“众生平等,皆可成佛”,但又说“有生皆苦”,而...
佛教的9种礼节分别是哪9种_沪江网校知识库
呀,佛教的礼节有如下几种:1、缘左右两侧而入,不可走正中央,以示恭敬。若靠门左侧行,先以左脚入,反之则反。2、除佛经、佛像及供物之外,其余不可带...
有人说佛教是唯心主义,你认为是究竟之谈还是方便之说?
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,是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简称,而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共同形成了哲学。即唯心主义只是哲学分支的一个方面。佛教是世界四大...
佛教发源于印度,为什么印度人信印度教?它与佛教有何渊源?
谢邀!佛教源自印度,不少人以为印度就像《西游记》中所描述的佛界净土一样,是一个佛教国家,其实不然。其实佛教从来都不是印度人的主流宗教,无论是孔雀帝国...谢...
佛教起源于什么年代。不是传入中国后的,我指的是最原始的佛教起源?
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具有开放性的文化之一,其中对佛教文化的吸纳,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。在中国历史上,从两汉之际到宋明的一千多年间,佛教从传入到传播并融...
佛教和基督教的区别有哪些?
佛教,与一切的、只要是、正教、就没有冲突、什么才是正教、简单的说、只要是这个教,是、把伦理道德、放在第一的、以伦理道德为本、有了就些个、基本上、就都...
佛教的“空”是不是真的没有。应作何理解?
谢谢邀请。提问佛教的“空”是不是真的没有,应如何理解?这个问题问的很好,此问者慈悲或并不代表不知,而这对回答者来说,也是一次历练的机会,然而这个问题...谢...
大家对佛教的印象如何?
佛教传到东土,从汉朝开始零星的来传教,到后期大规模的翻译经书,建立寺院,广收信徒,佛教的文化和中国的本土文化也非常的融合。当然了,除了文化方面,在政权...当...
佛教与道教的区别是什么?
一、佛教修的是“来生报”,最基本的理论是“轮回”,他认为人有上一辈子,有下一辈子,一辈子一辈子的轮回下去,这一辈子你受苦了受委屈了,被冤枉了,可以在下...
你能分清儒家、道家、佛家、法家、墨家吗?各家的代表人物是谁?思想主张是什么?
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,《逍遥游》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。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极端发展。顺应自然,才能无为而无不为。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的...